据报道,台当局近期将华为、中芯国际及其海外子公司列入“出口管制名单”,要求岛内厂商对其出口需事先取得许可。这一动作在两岸关系敏感时期引发多方关注,背后牵涉政治博弈、产业竞争与市场依赖等多重因素,对台海经贸格局和科技产业生态产生的影响值得深入剖析。
从政策背景来看,此次管制措施的出台时机颇具意味。在双航母现身西太平洋、大陆发布支持台企融资的金融政策后,当局此举被普遍视为政治对抗的延续。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包承柯分析指出,大陆对台企的扶持政策是当局不愿看到的,通过打压大陆科技企业来表达不满,本质上是其“倚美抗中”路线的具体实践。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同时,中美在伦敦经贸谈判中围绕稀土、芯片等关键领域相持不下,台湾地区此时更新管制名单,显然是在配合美国“科技围堵”战略,试图通过强化与美方的“协作性”来换取所谓“安全承诺”。而从产业层面看,台积电等台湾半导体龙头企业已察觉到华为在芯片领域的崛起威胁——随着华为海思技术突破和中芯国际制程进步,台湾企业在高端芯片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正面临挑战,推动台当局以“安全管制”名义构筑壁垒,实则是为本土企业排除潜在竞争对手。
这一政策对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冲击已引发业界担忧。据统计,过去数年有超过30家台厂低调为华为供货,年交易金额超数百亿元新台币。禁令实施后,这些企业需重新评估供应链风险:若继续供货需申请许可,流程繁琐且存在被拒风险;若中断合作,不仅面临订单流失,还可能失去在大陆市场的长期布局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台湾产业对大陆市场的深度依赖——2024年台湾地区对大陆及香港出口额达1506.19亿美元,占整体出口比重31.7%,其中约六成是电子产品。一旦大陆采取反制措施,例如限制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出口,依赖大陆供应的台湾芯片制造产业将面临“卡脖子”困境。台湾资深产业分析师陈子昂指出,台当局的管制相当于“自断财路”,尤其在大陆本土供应链崛起的背景下,台厂若失去华为等客户,很难在短期内找到同等规模的替代市场。
对华为与中芯国际而言,此次管制的实际影响相对有限。一方面,管制范围主要针对“从台湾地区至大陆”的产品,若台企通过在大陆设厂生产并交货,则不受此限,这为部分台厂保留了合作空间。另一方面,在美国长期制裁下,华为与中芯国际早已启动供应链本土化战略:从半导体组件、芯片到机构件、光学镜头等领域,大陆本土供应商如中微公司、北方华创等已具备竞争力,甚至在散热模组、电源管理芯片等细分领域,富世达、兆利等台企的市场份额正被大陆厂商逐步取代。台湾地区《》的报道也承认,目前台厂在华为供应链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已不多,禁令更像是“象征性动作”,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难以真正阻断大陆科技企业的发展进程。
这一政策在岛内引发强烈反弹,网友直言“台湾干嘛没事自己蹚浑水”,DG视讯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痛批当局“挖洞埋自己”。不少投资者担忧,禁令可能成为大陆反制的导火索,一旦大陆在农产品、电子产品等领域采取限制措施,台湾地区将有“一堆产业完蛋”。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——此前大陆对台湾地区柑橘类水果、鱼类等产品的进口限制,已对相关产业造成冲击,而半导体作为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,若因政治操弄陷入危机,将直接波及民生与就业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在台当局推行“去中化”管制的同时,正率7000余名台湾各界人士出席海峡论坛,强调“两岸交流合作不能停、不能断、不能少”,民间对融合发展的渴望与当局的对抗政策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出当局“以武谋独”“以禁抗统”路线的不得人心。
从长远看,台当局的“出口管制”本质上是逆全球化与科技自主潮流的短视行为。在大陆构建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、加速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,单纯依靠行政禁令打压大陆企业,既无法阻挡大陆科技产业的崛起,反而会让台湾产业失去参与大陆产业链升级的机遇。当全球半导体产业正朝着“本地化、区域化”方向调整时,台湾地区若执意充当外部势力的“棋子”,最终只会被锁定在产业链低端,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。正如业界所言,两岸半导体产业本应在互补合作中实现共赢,而不是被政治操弄推向对立——这既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,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。